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留下了“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的箴言。这短短数语,既是孔子对自身治学态度的坦诚自述,更是对后世求知者的深刻告诫。它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一端批判了“不知而作”的浮躁学风,另一端则为求知之路指明了“多闻多见”的切实路径。在信息爆炸却知识碎片化、创新喧嚣却根基薄弱的当代,重新回望孔子的这一教诲,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古人治学的严谨与谦卑,更能为当下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找到扎根的土壤。接下来,我们将从“不知而作”的警示、“多闻”的价值、“多见”的意义、“择善而从”的智慧,以及这一思想的古今传承与当代启示等维度,全面探寻其中蕴含的求知真理。
一、“不知而作”:孔子对浮躁学风的深刻警示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开篇一句,孔子便明确表达了对“不知而作”行为的否定,以及自身对此的坚守。这里的“不知而作”,指的是那些对事物本质、规律毫无认知,却凭空臆造、妄下论断,或是在缺乏扎实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创作、实践的行为。孔子之所以对这种行为严加批判,既是对当时社会浮躁学风的回应,也蕴含着对知识本质与求知规律的深刻理解。
要理解“不知而作”的危害,首先需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彼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传统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一些士人为了迎合诸侯争霸的需求,或是为了博取个人声名,不再潜心钻研典籍、体察世事,反而热衷于空谈理论、编造学说,甚至篡改历史、曲解经典,以“不知而作”的方式获取关注。例如,一些纵横家为了游说诸侯,不顾各国实际情况与历史规律,随意构建“合纵”“连横”的策略,看似言辞华丽,实则缺乏现实根基,最终不仅未能帮助诸侯实现霸业,反而加剧了战乱;还有一些学者为了标新立异,对古代典籍断章取义,凭空阐发所谓“新解”,误导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孔子目睹了这些乱象,深知“不知而作”不仅会损害知识的真实性与严肃性,更会误导社会、贻害后人,因此明确表示“我无是也”,以自身的坚守为学界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标杆。
从知识本质来看,“不知而作”违背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实践与思考,是人类在长期探索中积累的经验总结与规律认知。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需要以扎实的观察、实践为基础,经过反复验证、不断修正,才能逐步完善。而“不知而作”则跳过了“知”的环节,直接进入“作”的阶段,其产物必然是空中楼阁,缺乏科学依据与现实支撑。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若科学家不进行实验观察、不积累数据,仅凭主观想象便提出理论,这样的理论必然无法经受实践检验,最终会被科学发展所淘汰;在人文领域,若学者不研读经典、不考察社会现实,仅凭个人臆断便着书立说,这样的着作必然缺乏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甚至会传播错误观念,影响读者的认知。
从求知者的个人成长来看,“不知而作”会导致求知者陷入浮躁、浅薄的误区,阻碍其学术素养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一个习惯于“不知而作”的人,往往缺乏耐心与毅力去深入学习、细致观察,满足于表面的新奇与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知识的本质与内涵。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体系会变得碎片化、片面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框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也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相反,那些秉持严谨态度、拒绝“不知而作”的人,会在求知过程中不断积累、深入思考,逐步构建起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起敏锐的洞察力与理性的思维能力,最终成为真正的学者或实践者。
在当代社会,“不知而作”的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信息传播便捷化、功利化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例如,在互联网领域,一些自媒体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不顾事实真相,随意编造新闻、传播谣言,或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妄加评论,误导公众认知;在学术领域,一些研究者为了尽快发表论文、获得职称,不惜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是在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拼凑成果,导致学术垃圾泛滥;在文化创作领域,一些创作者不深入生活、不积累素材,仅凭套路化的情节与华丽的辞藻进行创作,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思想内涵。这些“不知而作”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学术的严肃性与创作的艺术性,更对社会风气与公众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孔子“我无是也”的坚守,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领域,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拒绝浮躁与虚妄,以严谨、踏实的态度对待求知与创作。
二、“多闻”:广纳众长的知识积累之道
在否定“不知而作”之后,孔子提出了第一条求知路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多闻”,并非简单的“多听”,而是指广泛涉猎、博采众长,主动获取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知识与见解,是知识积累的重要基础。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始终将“多闻”作为求知的重要方法,他的言行也为“多闻”的价值做出了生动诠释。
(一)“多闻”是拓宽知识边界的必经之路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只有通过“多闻”,广泛接触不同的知识与观点,才能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拓展。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早年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四处寻访名师、学习知识。他曾向老子请教礼学,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从不同学者的教诲中汲取智慧;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经进行深入研究,从中获取历史、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多闻”的方式,孔子积累了渊博的知识,构建起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发展史上,“多闻”是学者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例如,汉代的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不仅广泛阅读宫廷藏书,还游历天下,走访历史遗迹,向民间长者请教历史典故,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的“多闻”不仅包括对文献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对民间智慧的吸纳,正是这些丰富的知识积累,让《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宋代的朱熹为了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广泛研读儒家经典、道家思想与佛教典籍,甚至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有所涉猎。他通过“多闻”,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多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学科的细分,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若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主动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容易陷入“知识孤岛”,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许多重大突破都源于跨学科的融合,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撑,若科研人员只专注于计算机科学,不“多闻”其他领域的知识,便难以实现创新突破;在企业管理领域,管理者需要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还需要关注政策变化、市场动态等外部信息,只有通过“多闻”,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带领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二)“多闻”需秉持理性态度,避免盲目接纳
“多闻”并非不加分辨地“全盘接收”,而是要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保持理性的判断能力,筛选出有价值、正确的知识与观点。孔子强调“择其善者而从之”,便是提醒求知者在“多闻”的过程中要学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缺乏辨别能力,盲目接纳所有听到的信息,不仅无法实现知识的积累,反而可能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多闻”的渠道日益丰富,从书籍、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既有科学、客观的知识,也有虚假、片面的谣言;既有深刻、有价值的见解,也有肤浅、功利的言论。因此,“多闻”更需要伴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例如,在面对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时,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专家建议”或“民间偏方”,而应通过权威的医学书籍、学术论文或正规医疗机构的信息进行验证,筛选出科学、有效的养生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只依赖单一的教材或老师的讲解,而应阅读不同学者的着作、论文,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通过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避免陷入片面的认知。
历史上,因缺乏“择善而从”的理性态度,盲目“多闻”导致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在近代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传入后,盲目推崇西方的一切,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全盘西化”,这种缺乏辨别、盲目接纳的态度,不仅未能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反而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学者盲目追随国外的学术潮流,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导致研究成果缺乏现实意义,难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案例都表明,“多闻”若缺乏理性的筛选与判断,只会适得其反。
(三)“多闻”的本质是主动求知,而非被动接收
真正的“多闻”,并非被动地等待信息上门,而是主动地去寻找、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与见解。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并非单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为了通过游历,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民风民俗,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的谦逊态度,也表明他将每一次与人交往都视为“多闻”的机会,主动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与长处。
在传统社会,由于交通与信息传播条件的限制,“多闻”的难度较大,但求知者依然通过各种方式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古代的文人学子常常通过“游学”的方式,走访名山大川,拜访名师大儒,与其他学者交流探讨,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一些商人通过走南闯北的经商经历,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产、风俗与市场需求,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知识与社会经验。这些主动“多闻”的行为,不仅帮助他们积累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在现代社会,虽然信息获取变得便捷,但“主动求知”的本质并未改变。许多人看似每天接触大量信息,却只是被动地刷手机、看视频,接收的多是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难以实现真正的知识积累。而真正的求知者,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籍、学习课程、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主动寻找与自己专业、兴趣相关的有价值信息,通过主动“多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例如,一些职场人会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新技能、新知识,参加行业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通过主动“多闻”,适应职场的变化与发展;一些学生不仅认真学习课堂知识,还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多闻”,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多见”:躬身实践的认知深化之途
在“多闻”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另一条求知路径——“多见而识之”。这里的“多见”,与“多闻”相辅相成,却又各有侧重:“多闻”侧重于通过听觉、语言等间接方式获取知识,而“多见”则侧重于通过视觉、实践等直接方式观察事物、积累经验,是认知深化的重要途径。孔子强调“多见”,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也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多见”是获取直接经验、深化认知的基础
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他人传授、书籍阅读等间接方式获取的间接经验;二是通过自身观察、实践等直接方式获取的直接经验。“多闻”主要对应间接经验的积累,而“多见”则主要对应直接经验的获取。虽然间接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直接经验对于认知的深化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多见”,亲自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与能力。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多见”,他不仅通过阅读典籍获取间接经验,还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例如,他曾担任鲁国的司寇,参与国家治理,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这些“多见”的经历,让他对“礼”“仁”等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他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他还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途经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与民生疾苦,这些“多见”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的思想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能够针对不同国家的问题提出切实的建议。
在科学研究领域,“多见”是获取科研数据、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科学家们通过“多见”——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验操作、开展田野调查等,获取第一手的科研数据,再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科学理论或验证已有理论。例如,达尔文为了提出“进化论”,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航行,在世界各地观察不同的动植物物种、地质地貌,收集了大量的标本与数据,这些“多见”的经历,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竺可桢为了研究中国的气候变迁,长期坚持观察记录气象数据,还通过考察古代的文献资料、文物古迹、树木年轮等,获取了大量的历史气候信息,这些“多见”的努力,让他对中国气候变迁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多见”也是提升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只有通过“多见”——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差异、成长需求,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在医疗领域,医生只有通过“多见”——接触不同的病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参与复杂的手术,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只有通过“多见”——观察自然景观、体验社会生活、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才能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深度与感染力的作品。
(二)“多见”需注重细节观察与深度思考,避免流于表面
“多见”并非简单的“多看”,而是要在观察的过程中注重细节、深入思考,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本质。若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即使“见”得再多,也难以实现认知的深化,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记忆层面。孔子强调“多见而识之”,其中的“识”,不仅指“记忆”,更指“理解”“认识”,即通过观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在观察事物时,注重细节是“多见”取得成效的关键。许多重要的发现与认知,都源于对细节的关注。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细节,引发了对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过观察水壶盖被蒸汽顶起的细节,启发了改良蒸汽机的灵感;鲁班通过观察茅草边缘的细齿,发明了锯子。这些案例都表明,只有注重细节观察,才能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规律,实现认知的突破。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细节观察同样重要。例如,在考古研究中,考古学家需要仔细观察文物的材质、纹饰、造型等细节,才能推断文物的年代、用途与历史背景;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需要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细节,才能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与生态特征。
除了注重细节,“多见”还需要伴随深度思考。观察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实现认知的深化。
孔子在“多见”之后强调“识之”,正是要求将观察与思考结合,实现对事物的深层认知。例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不仅观察到各国的政治乱象,更深入思考乱象背后的根源——周王室衰微导致的礼崩乐坏、诸侯对权力的过度追逐、民众道德观念的淡漠等。通过这种“观察+思考”的模式,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重塑道德秩序来挽救社会危机。若没有深度思考,孔子的“多见”便只是零散的现象记录,无法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更无法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深度思考对“多见”的意义同样关键。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到沥青铀矿中存在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多见”),但仅凭观察无法确定这种元素的性质与结构。于是,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深度思考与实验探索,分析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研究其化学性质,最终成功提取出镭元素,为核物理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若缺乏深度思考,居里夫人的“多见”便只能停留在“发现异常放射性”的表层认知,无法实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在企业管理领域,“多见+思考”也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例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深入市场一线观察行业动态(“多见”)——他发现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单一技术领域的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基于这些观察,他深入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华为的冬天”“向死而生”等理念,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多领域技术研发、拓展全球市场。正是这种“观察到趋势、思考出对策”的模式,让华为在多次行业危机中屹立不倒,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反之,若管理者只注重“多见”却缺乏思考,便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无法把握市场本质与企业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三)“多见”需突破主观局限,保持客观视角
“多见”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受到主观偏见、经验主义的影响,导致观察结果偏离客观事实,进而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因此,真正的“多见”需要突破主观局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事物,避免因个人好恶、固有经验而对观察对象产生误判。
孔子在“多见”时,始终保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例如,他在评价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既不盲目推崇某个国家的模式,也不片面否定某个国家的尝试,而是基于客观观察进行分析。在卫国,他看到卫灵公虽有治国之志却缺乏实际能力,朝政被权臣把持,便客观指出“卫灵公之无道也”;在齐国,他看到齐景公重视礼治、关心民生,便肯定齐国的政治优势,但也指出其“不能善终”的隐患。这种客观的“多见”态度,让孔子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各国的政治状况,为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历史研究领域,突破主观局限的“多见”是确保研究真实性的基础。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不仅广泛查阅正史文献(“多见”),还注重收集墓志、碑刻、敦煌文书等一手资料,通过多方印证来还原历史真相。他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避免受到传统史观或个人情感的影响,例如在评价曹操时,既不认同《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奸雄”的片面刻画,也不盲目推崇其“治世之能臣”的形象,而是基于史料客观分析曹操的政治举措、军事才能与历史影响,最终形成了公允的历史评价。若陈寅恪在“多见”时被主观偏见左右,其历史研究便会失去学术价值,甚至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
在现代新闻报道领域,客观的“多见”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优秀的记者在进行新闻调查时,会深入事件现场,采访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多见”),并避免将个人观点融入报道中。例如,在报道一场社会争议事件时,记者不仅会采访事件的受害者、目击者,还会采访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甚至是与事件相关的对立一方,通过全面、客观的观察与记录,向公众呈现事件的完整真相。若记者在“多见”时带有主观偏见,只采访符合自己立场的对象,便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引发公众对事件的误判,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拒绝嫁给校草 半世浮沉一世梦 政道问鼎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洪荒之人掌天地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阵云高:英雄寂寞 海疆共明月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穿越1960 重生之母盼女福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食光记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费土旧士 风吹骨响 陷入爱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