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在《论语?述而》中,“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短短八字,如同穿越千年的箴言,凝练着孔子对自然、生命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它并非简单的行为记录,而是儒家思想中“仁爱”“中庸”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源头。时至今日,当人类面临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时,重新解读这八字箴言,不仅能让我们窥见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更能为当代社会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宝贵的思想滋养。接下来,我们将从字面含义、时代背景、思想内核、古今实践及当代价值等多个维度,深入探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背后的深厚底蕴。
一、字面解析:孔子渔猎行为的细节与分寸
要理解“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深层含义,首先需准确把握其字面所指。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渔猎方式、对象选择的精准界定,体现了孔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的严谨态度与分寸感。
“钓而不纲”,其中“钓”指的是用鱼竿钓鱼,这是一种单人操作、针对性捕捞的方式,一次通常只能捕获一条鱼;而“纲”则是指在河流或湖泊中横拉一根大绳,绳上系满鱼钩或网眼极小的渔网,能够一次性大量捕捞鱼类,甚至连幼鱼都难以逃脱。孔子选择“钓”而非“纲”,本质上是在主动限制捕捞规模,避免对鱼类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在古代社会,渔业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若一味追求“纲”这种高效却掠夺性的捕捞方式,短期内虽能获得大量渔获,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鱼类数量锐减,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孔子的选择,正是基于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朴素认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与保护自然之间找到了平衡。
“弋不射宿”,“弋”指的是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这种方式既能捕获鸟类,又能通过绳子回收箭矢,是古代常见的捕猎方式;“宿”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栖息在巢中的鸟类,二是指夜间归巢休息的鸟类。孔子“不射宿”,首先体现了对鸟类生存状态的尊重——夜间或栖息时的鸟类,往往处于放松、无防备的状态,此时捕猎,违背了“不趁人之危”的道德准则;其次,归巢的鸟类中,很可能有孕育幼鸟的雌鸟或需要哺育的亲鸟,若射杀这类鸟类,不仅会导致个体死亡,还可能造成鸟巢中幼鸟因失去照料而夭折,对鸟类种群的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从更深层次来看,“不射宿”也暗含着对生命节律的顺应——鸟类昼出夜伏,这是自然赋予的生命规律,孔子不破坏这种规律,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体现。
细究孔子的这两种行为,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克制”与“选择”。他并非完全反对渔猎——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渔猎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完全禁止不现实;也并非盲目进行渔猎——而是在渔猎的方式、时间、对象上做出了符合道德与生态规律的选择。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正是儒家“中庸”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具体实践,既不极端地“征服自然”,也不消极地“敬畏自然”,而是以理性、适度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二、时代背景:春秋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思潮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不例外。要真正理解孔子这一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就必须将其置于春秋时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思潮中进行考察,探寻其产生的现实基础与思想渊源。
从生态环境来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整体生态环境尚未遭到大规模破坏。当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生产力水平有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程度远低于现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仍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湖泊与湿地,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相对丰富。然而,随着铁器的推广与农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人们开始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与财富,一些贵族与平民开始采用“纲”“罟”(细密的渔网)等掠夺性的渔猎方式,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了鱼类减少、鸟类迁徙的现象。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亲身经历了这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初步影响,他敏锐地意识到,若任由这种掠夺性的开发方式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最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是他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当时日益加剧的生态破坏现象的一种无声抗议与引导。
从社会思潮来看,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开始萌芽,对“天”“人”“自然”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儒家思想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敬天”“畏天”的观念——人们认为“天”是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自然万物都是“天”的恩赐,人类应当对“天”保持敬畏,不能随意破坏自然。这种观念在《尚书》《周易》等早期文献中均有体现,例如《周易?系辞》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天地的最大功德是孕育生命,人类应当尊重这种“生”的力量。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敬天惜物”的观念,将对“天”的敬畏转化为对具体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他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而是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的伙伴;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符合道德准则,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自然、残害生命。这种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敬天”观念的深化,也为后来儒家“仁民爱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也对孔子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的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仁”是核心的伦理准则——从“亲亲”(爱自己的亲人)到“仁民”(爱天下的百姓),再到“爱物”(爱自然万物),是儒家“仁”的思想的扩展路径。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但这种“爱”不应局限于人类自身,还应延伸到自然万物。因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天”所创造的生命,都拥有生存的权利;伤害自然万物,本质上是对“天”的不敬,也是对“仁”的伦理准则的违背。因此,“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仅是一种生态行为,更是一种道德实践——通过尊重自然生命,来践行“仁”的理念,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这种将生态行为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思想,是儒家生态伦理的重要特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内核:“仁爱”“中庸”与“天人合一”的体现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看似是具体的渔猎行为,实则蕴含着儒家思想中“仁爱”“中庸”“天人合一”三大核心理念。这三大理念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孔子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也使其行为超越了单纯的生存需求,升华为一种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道德实践。
(一)“仁爱”:从“爱人”到“爱物”的伦理延伸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孔子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孔子看来,“仁”并非局限于人类社会内部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贯穿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他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里的“众”不仅包括人类,还包括自然万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是“爱物”思想的具体体现——选择“钓”而非“纲”,是为了避免过度捕捞导致鱼类灭绝,让鱼类能够正常繁衍,体现了对鱼类生命的尊重;“不射宿”则是为了保护栖息的鸟类,尤其是孕育后代的亲鸟,体现了对鸟类生命的关怀。
这种“爱物”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仁爱”思想的自然延伸。孔子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同出一源,都是“天”的造物,因此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伤害自然万物,就如同伤害人类自身的同类,是违背“仁”的伦理准则的。他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一“恕道”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自然万物同样如此。因此,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对待自然万物,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便是“爱物”的本质。
从“爱人”到“爱物”,孔子将“仁爱”的伦理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了自然领域,构建了一个包含天地万物的广义伦理体系。这种体系强调,人类的道德责任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关爱他人,还在于保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只有做到“爱人”与“爱物”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仁”的最高境界,也才能确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二)“中庸”:适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核心是“适度”“平衡”,反对“过”与“不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是“中庸”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完美实践——孔子既不反对渔猎(“不及”,完全禁止渔猎不符合人类生存需求),也不主张过度渔猎(“过”,采用“纲”“射宿”等掠夺性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适度、可持续的渔猎方式,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找到了平衡。
“中庸”思想在渔猎行为中的体现,首先表现为对“度”的精准把握。孔子选择“钓”而非“纲”,是因为“钓”的捕捞规模有限,能够避免一次性捕获过多鱼类,尤其是幼鱼,从而保证鱼类种群的数量稳定;“不射宿”则是对捕猎时间与对象的限制,避免在鸟类最脆弱的时期(夜间栖息、孕育后代)进行捕猎,保证鸟类种群的正常繁衍。这种对“度”的把握,本质上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自然万物的生长、繁衍都有其自身的节奏与规律,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这种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否则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严重的后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庸”思想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理念。孔子深知,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若一味追求眼前利益,采用掠夺性的方式开发利用,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他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通过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后代留下生存空间。这种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儒家思想中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认知——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个体,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是这种整体观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孔子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孔子看来,“天”是自然的总称,是万物的本源与归宿;人类作为“天”的造物,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因此,人类的行为必须与“天”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违背自然之道。“钓而不纲”符合鱼类生长繁衍的自然规律,能够保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弋不射宿”符合鸟类昼出夜伏的生命节律,能够保证鸟类种群的延续。这些行为看似是对自然的“让步”,实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人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存资源,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反之,若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破坏“天人合一”的平衡状态,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虽然生态破坏尚未达到严重程度,但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通过“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行为,向弟子与世人传递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这种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华,也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问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四、历史传承:“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对后世的影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作为孔子生态思想的重要载体,自产生以来,便对中国历史上的生态观念、政策制度与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弟子到后世的统治者、文人学者,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与实践,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之后,其弟子及后世儒家学者对“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拓展,使其成为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仁爱”与“爱物”思想,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观点,明确将“爱物”作为“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爱物”的具体内涵,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其中“数罟不入洿池”的主张,与孔子“钓而不纲”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反对使用细密的渔网进行过度捕捞,保护鱼类资源;“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主张在适当的时间砍伐树木,避免破坏森林生态。孟子的这些思想,将孔子的具体行为上升为系统的生态伦理主张,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内涵。
荀子虽然在人性论等方面与孟子存在分歧,但在生态思想上同样继承了孔子的理念。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观点,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类应当“制天命而用之”——这里的“制天命”并非征服自然,而是认识、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荀子还提出了“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的主张,明确要求在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关键时期,禁止进行捕捞、砍伐,这与孔子“弋不射宿”保护鸟类繁衍的思想完全一致。荀子的这些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性与制度性,为后世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对“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哲学阐释。程颢、程颐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的观点,将“仁爱”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融合,认为“仁”的本质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与自己一体的存在,因此必须关爱自然万物。朱熹则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进行注解,指出孔子“不纲”“不射宿”的行为,是“圣人之仁,及于物也”,强调这是孔子“仁爱”思想在自然万物上的体现。宋代儒家学者的这些阐释,使孔子的生态思想更加系统化、哲学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二)对古代生态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还对古代的生态政策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统治者基于儒家的生态伦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规范人类行为的政策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代的生态环境。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包含了生态保护的内容。《商君书?垦令》中规定“一山泽”,即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林川泽,禁止私人随意开发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此外,秦国还规定“春不得伐木,夏不得捕鱼”,明确禁止在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关键季节进行开发活动,这与孔子“弋不射宿”保护鸟类繁衍的理念高度契合。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为秦国的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到了汉代,统治者进一步将儒家生态思想融入国家制度。汉武帝时期,颁布了“四时之禁”,规定“春禁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汉书?宣帝纪》),明确禁止在春季砍伐树木、破坏鸟巢、伤害幼鸟与幼虫。这一规定不仅涵盖了孔子“弋不射宿”对鸟类的保护,还将保护范围扩展到了树木、幼虫等更多生物,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意识。此外,汉代还设立了“虞官”这一专门负责管理山林川泽、保护自然资源的官职,将生态保护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使儒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生态保护政策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就。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多次下令禁止过度捕捞与砍伐。据《唐会要》记载,唐太宗曾下令“禁岭南诸州采珠”,因为当时岭南地区为了获取珍珠,大量渔民采用破坏性的方式捕捞,导致海洋生态遭到破坏,渔民也因过度捕捞而生活困苦。这一禁令的颁布,不仅保护了海洋生态,也保障了渔民的长远利益,是孔子“钓而不纲”可持续利用资源思想的具体实践。此外,唐代还在《唐律疏议》中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例如“诸盗园陵草木者,徒二年;若盗他人墓茔草木者,杖一百”,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保护的力度。
宋代在生态保护方面延续了唐代的制度,并进一步创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立即颁布诏令“禁民伐桑枣为薪”(《宋史?太祖纪》),因为桑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砍伐会导致农业生产受损与生态失衡。此外,宋代还推行了“方田均税法”,其中规定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进行登记管理,合理规划开发范围,避免过度开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宋代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也为宋代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明清时期,虽然随着人口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态压力日益加大,但统治者依然重视生态保护,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生态思想与政策。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食货志》),通过鼓励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对树木资源的保护,也促进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清代则在《大清律例》中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保护的法律条文,例如“凡盗伐他人树木者,照盗赃论罪”,对盗伐树木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同时,清代还多次下令禁止在黄河、长江等流域过度捕捞,保护水域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对文人学者与民间行为的影响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统治者的政策制定,还深入到了文人学者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许多文人学者将孔子的生态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中,通过诗词、散文等形式传播生态理念,影响更多的人。唐代诗人王维是着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深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万物的生机与美好,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王维不仅在诗中表达生态理念,还在生活中践行——他在辋川别业隐居时,亲自参与农业劳动,种植树木、养殖鱼类,始终坚持“取之有度”的原则,不破坏自然生态,成为文人学者践行儒家生态思想的典范。
宋代文学家苏轼同样深受孔子生态思想影响,他在被贬谪期间,始终关注民生与生态问题。在担任杭州知州时,苏轼发现西湖因长期淤积与过度开发,湖面缩小,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还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于是,他组织民众疏浚西湖,清理淤泥,并在西湖中种植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既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又为当地民众增加了收入。此外,苏轼还在诗文中多次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过度开发的担忧,进一步传播了儒家的生态思想。
除了文人学者,普通民众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将孔子的生态思想转化为民间习俗与行为规范。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流传着“春不伐木,夏不捕鱼,秋不猎兽,冬不毁巢”的民间谚语,这与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一脉相承,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生态智慧。例如,在江南水乡,渔民们在春季鱼类繁殖期间,会主动停止捕鱼,或使用网眼较大的渔网,避免捕获幼鱼;在山区,农民们会在冬季树木休眠时砍伐树木,避免在春季树木生长期间破坏植被。这些民间习俗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保护了生态环境,体现了儒家生态思想在民间的深远影响。
五、古今实践对比: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生态保护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半世浮沉一世梦 重生之母盼女福 费土旧士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海疆共明月 我拒绝嫁给校草 风吹骨响 穿越1960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阵云高:英雄寂寞 食光记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陷入爱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洪荒之人掌天地 政道问鼎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