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小说网

520小说网>翻译:中西诗性话语交融的家园 > 第四章论翻译主体审美之(第5页)

第四章论翻译主体审美之(第5页)

许译中切身性概念化的程度,比原文似乎还稍有加强:译者给“少年时”也加上了一个具象性的修饰词“golden”,这样,原本只是单纯叙述时间的第二句,其主体性特征就得到了强化,尽管这个主体性是在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实现的。当然,这种概念化的附加,相对于从第一句中移植过来的切身性概念化来说,程度上要弱一些,因为它毕竟包含了“hours”这个纯粹的时间概念。而许译第三句,与赫里克所作诗歌的第一句则基本相当,这表明两种语言在无意识层面上的主体性特征,完全可以通约。

《金缕衣》还有一译,虽然没有利用切身性概念程式的通约性,来取得语言表层结构上的一致性,但是,翻译主体仍然采用了相同的切身性概念化模式:

Iadviseyounottocherishclothofgold,

Buttohonorthedaysofyouth.

Whenflowersbloomtheyneedbeplucked;

Waitnottograspinvainatemptytwigs.

——张廷琛译[21]([21]张廷琛,魏博思译.唐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51)

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切身性概念化内容,诗中每句的切身性概念的分布与原文并无二致,不像许译,第二句中多出了一个切身性概念“golden”。但是,第三句中的被劝诫对象,与“时间”的切身性置换概念“花”之间的主动关系,变成了被动关系:“Whenflowersbloomtheyneedbeplucked”,这样就与诗人劝说被劝诫者要积极主动地珍惜时间,产生了些许出入。然而,无论如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认知无意识”的层面上,以切身性概念化为表征的主体性特征能够相互通约,原文中的切身性概念可以直接移植进译文之中,继续发挥表述“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作用。

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性主体,其所体现出的“切身性的概念化”,虽然强调人的思维,特别是语言思维,离不开主体的经验,但是,实际上这种主体经验早已经嵌入了语言的结构之中。尽管这种主体在进行翻译时具有很强的切身性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已经被语言结构所同化,几近成为内在化了的“无意识”,所以,相对于意向性主体的强烈的自觉性和意识性来说,其主体性特征仍然显得较微弱。因此,虽然认知科学已经意识到了语言离不开主体的经验,但却仍然未能彻底摆脱语言的概念结构对主体所造成的牵制。

三、译者的主体意向性与“语言意指性”

(一)译者的审美主体性与审美介入空间

翻译主体可以设置自己的主体性身份。这种设置既可以是有意识进行,也可以是无意识进行。设置的程度,将直接反映出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性之强弱。翻译主体在设置自己的主体性身份时,大多依据自己对翻译结果即译文的审美追求。若认定自己的审美强势介入可以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翻译主体就会采用诸多强势审美介入的手段,来对译文审美进行质的提升。这种审美介入会导致译文在信息量上较之原文而出现减损或赢余现象。若翻译主体不愿意付出这种“信息量不同一”的代价,就会采取弱势审美介入或零度审美介入的方式进行翻译。从强势审美介入到弱势审美介入再到零度审美介入的过程中,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主体性也在相应地减弱,其主体性身份依次置换的顺序为:意向性主体、认识性主体和分析性主体。当然,不仅翻译主体自身会对自己的主体性身份进行设置,原文文本的意指性特征也会影响这种设置。在原文文本有着明确的意指物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当原文有着很强的外指性或自指性的时候,原文文本允许翻译主体进行审美介入的空间就相对较小;而在原文文本的内指性强的情况下,其意指物就会相应地模糊、不明确,这时,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空间就会大得多。所以,翻译主体会自我设置主体性身份,这种身份同时又会受到文本意指性特征的制约。在两者的合力作用下,翻译的审美主体性特征,便在翻译的过程中彰显出来。

依据审美自觉性的强弱来描述译者的主体性特征可以明显看出,分析性主体属于“无主体性”的主体,认知性主体属于“弱主体性”的主体;意向性主体自然是属于“强主体性”的主体。虽然翻译主体不会在动手翻译之前就明确设定自己的主体性角色,但是,事后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就会有趣地发现翻译主体对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的定位。

译文如果力图在信息量上追求与原文的对等,译者就会尽量利用源语的形式结构,以保证译文与原文在信息量上的守衡。那么,这种译者的主体性角色,无疑就是分析性主体,这种角色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其主体性特征。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若在诗歌翻译中取消主体性的审美特征,就是拒绝翻译主体审美经验的介入,而摒弃翻译主体的意向性赋意行为,则翻译出来的结果只不过是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划上了一个伪等号!

若说分析性主体是西方哲学史上“语言转向”的结果的话,那么,认知性主体就是对西方哲学传统之形而上学的决裂。虽然认知科学中存在着“泛主体性”倾向,认为语言必须经由身体以及身体的感知经验才能表述事物,但是,该科学毕竟弥合了被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物”和“我”、“言”和“意”的关系。当翻译主体选择的是认知性主体角色,那么,该译者就在无意识之中承认了语言无处不潜伏着主体性特征。只要两种语言的切身性概念化结构可以通约,原文中的概念化程式就可以移植进译文,以让译文具有与原文同样的主体性特征。这样一来,原文和译文之间就划上了约等号。与此同时,翻译的主体性也在加强,尽管这种主体性是内嵌式的,并且还不自觉。

与认知性主体的无意识、非自觉性相比,意向性主体的审美自觉就要高出许多:采用综合判断也罢,将审美客体提升为审美对象也罢,对原文进行意向性赋意也罢,或者追求审美的同一性介入也罢,从作为本体的原文到作为介体的译文,贯穿于审美全过程的,是翻译主体的审美意向性特征。这种意向性主体角色,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划上的是大于号。

虽然哪一种主体性角色都会面临“忠”与“美”的两难选择,但是,正是这两难选择,才使得翻译主体在应对时能够自如地游弋于主体性角色之间,从而为翻译审美过程创造了不同容量的审美介入空间。

(二)结构主义诗学与“语言自指”

语言以其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具有自指性。诗歌的语言,为了体现语言的这种自指性功能,往往就在自己身上做文章。诗人擅长在诗中“突出”某个词来提升该词的显著度,从而将欣赏者从对其外指内容的关注,吸引到词本身的诗性价值上来。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以及“绿杨阴外晓寒轻”中的“轻”字,诗人用字之妙让人叫绝,引得欣赏者遐思连绵、推敲不已。

诗歌语言的自指性,还表现在对词语、句式的反常化或陌生化处理,即把欣赏者的注意力引向用语之“奇”上。譬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月傍九霄多”,以及“高城秋自落”等中的“湿”、“多”和“落”。

诗歌语言的自指性现象,从来都是结构主义诗学所探讨的对象,原因就在于这种自指性,从来都是在语言结构内部纵横驰骋、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词语之所以“妙”、“奇”,语序之所以“反常”、“陌生”,都是因为语言内部的正常结构,给其提供了参照对象。

当翻译主体对原文的这些自指性内容进行还原时面对的问题是,不管译入语的语言结构能否接纳这些内容,还是这些内容是否也能成为译入语中的反常语言现象,其对应词语都应该照样具有自指性功能。翻译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较弱的主体性。这是因为,如果过度夸大语言的自指性功能而否定语言的外指作用,强化自指性的结果就会使语言的运用成为文字游戏。

语言的自指性,只表现在对语言结构的“反结构”使用上。翻译主体所做的,只不过是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文相对应或近似于对应的“反结构”或“非常态”的结构形式。在这个寻找过程中,翻译主体对语言的运用只是知识性的运用,而不是认识性的运用。知识是量的内容,有多有少,而认识是质的推进,有高有低。并且,翻译主体对译文进行原文的自指性还原的对象,是审美的客体性内容。这种审美内容在原文中已经被固定下来,成为客体性的在场物,在被翻译主体移植到译文中去的时候,其所受到的翻译主体审美经验的干扰很小。

(三)翻译主体与“语言外指”

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一样,语言的外指性也有较为固定的指向物。不同之处在于:语言自指性表现在语言对自身的指向上,是一种回指指向;语言的外指性表现在对语言外部存在物的指向上,是一种外指指向。

语言的这种指向性,在专有名词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大到某座城市、某条山脉的名称,小到某人、某物的名称,都指向与其相对应的特定物。一个语言单位的最基本的外指对象是其在语言结构中的结构概念义,也就是将其看成是符号后离析出来的所指部分。这个所指在整个语言结构中约定俗成地固定下来,并得到语言使用者所构成的语言共同体的认可和接纳,具有了相当的稳定性,并指向同一个外在于语言的对象;再将语言的分析单位扩大到句子,句子也同样具有客体性外指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所指实际上已经内蕴于语言结构之中,但只要能将其从符号中分离出来,就意味着其也可以逸出语言之外。

弗雷格将句子的客体性外指内容,分为“意义”和“意谓”:“意义”是句子在结构的基础上所具有的客观思想内容,没有真假之分;“意谓”指句子所作的命题判断是否正确。“意义”和“意谓”都是句子所包含的客体性指向物,都从语言单位中离析出来,因此,两者既源自语言,又脱离语言而与外在事实相对接。[22]([22]王路.走进分析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41—44)

虽然“所指”、“意义”、“意谓”都蕴涵在语言单位之中,但语言的使用主体仍然能够按照语言的逻辑结构、形式和规则等,将它们从语言中分离出来,从而验证它们与事实之间的真假关系。然而,由于使用的仅是语言分析中所固有的逻辑程式、语法规则,主体只获得了工具使用者的身份,还远远没有获得完全意义上的主体性身份。在对语言的这种外指性指向定位中,主体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主体性表现因此比较微弱,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语言的客体性特征。

翻译过程中若强调原文语言的外指性特征,翻译主体所要做的就是在强调语言的自指性特征的同时,还得从注重语言的表层结构上升到注重语言深层的逻辑结构和语法规则,再借助语言的深层结构获取译入语的同样指向外在物的外指力。

科学语言或常规语言具有较为明晰的逻辑结构,人们可以直接找到其外指物。但是,对于诗歌语言来说,其外指性就没有这样明确,因其常常是采用曲直或虚指的方法指向外指物。[23]([23]王汝成.文学语言中介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76—192)

语言的外指性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直指、曲指和虚指。这三者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分别对应于“赋”、“比”、“兴”。成文过程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韵外之致,以及味外之旨,如果不能用“直言之”的“赋”来直指,就用“以此物比彼物”的“比”来曲指,否则就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来进行虚指。无论用什么意指方法,它们都是在预先设定好的、存在着外指对象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意指行为。语言的外指对象,可能越来越难以把握,若要用辩证审美运动来考察诗歌语言的这种外指过程,由直到虚,就是一个“抑有扬无”的审美辩证过程:语言的外指性越强,其“有”的程度就越高;其外指性越弱,则“无”的程度就越高。当翻译主体进行诗歌翻译时,如果强化原诗歌的外指性特征,那么其参与到翻译中的主体性就越低;相反,如果翻译主体弱化原文的外指性,那么,翻译中的主体性色彩就会越浓艳,译文容纳主体性审美经验的空间就会越宽广,同时,译文的内指性也就越强烈,外指性则越淡薄。

(四)翻译主体与“语言内指”

诗歌语言既具有外向性的外指性特征,又具有反身性的自指性特征。此外,诗歌语言还具有一个独特的指向性特征:内指性特征。“内指性”的“内”是内心的意思,通指创作者、欣赏者还有翻译者的内心。当一首诗歌外向地指向外指物和反向地指向其自身的时候,其指向使命并没有完成,更重要的是,还得指向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审美主体在创作过程、欣赏过程、翻译过程的审美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语言附加上这种意指功能,以获得文本审美品质的提高。

这种语言指向的审美追求,其最高境界是心内“了无一物”的“无”之境。审美主体一边用诗歌中的物象、意象自喻自比,抒发内心的无限感慨,从而有意识地将审美客体提升为审美对象;一边又努力地开辟出广阔的解读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去体会其中的百般意蕴,而不仅仅只给出具体的外指物,无论这个外指物是专名的指涉对象,还是语言单位的逻辑结构基础之上的意指对象。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就具有典型的内指性特征。这首诗充斥着意象和典故,虽然它们分别都具有各自包孕的固定内涵,但是由于杂陈在一起,其意指外物的外指力就被破坏掉了。诗歌的审美性既然外求不得,那么只能内求。但是,欣赏主体的内心世界总是各不相同,彼此所处的境地、学识和悟性也人各相异。于是,在解读和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审美主体所内求于心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譬如,苏东坡在其中读出了“适、怨、清、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朱鹤龄则认为该诗是咏唱爱人之诗,因为“锦瑟,当时贵人爱姬之名”(《李义山诗集笺注》);也有人认为该诗是悼亡诗,一股悲情贯穿其中(何焯《义门读书记》);还有人则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李义山诗集辑评》);汪师韩同样认为该诗是诗人以古瑟自况(参见《诗学篆闻》);钱钟书则认为这首诗是“以形象体示抽象之诗品也”(《冯注玉生诗集诠评》)等等,不一而足。

《锦瑟》的意指对象,其不确定性由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指性特征决定。当诗歌自身的措辞、形式和结构,不能依据一定的逻辑,必然地推导出其外指对象的时候,就会打开指向解读者内心世界的意指空间,在由解读者的审美体验、审美反应等构成的欣赏力和诗歌语言的意指力的双重合力之下,生发出审美效应,这种审美效应就是诗歌的内指结果。如果诗歌的意指力非常强大,根据自身的逻辑形式结构就能够生发出一个较为固定的意指客体,那么,这种诗歌就会排斥解读者的欣赏力与其产生的互动。这类诗歌有着强烈的外指性特征。但是如果诗歌的逻辑结构不能为自己意指出一个相对稳定和明确的外指物,解读者就会乘虚而入,扭转诗歌语言的外指指向,让语言指向解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语言的意指力和解读者的欣赏力的互动作用之下,诗歌就会指向审美欣赏主体的内心。这种诗歌表现出来的是其鲜明的内指性特征。

在解读外指力强大的诗歌时,欣赏主体不太可能参与其中再去建构有别于诗歌原来固定的外指物的意指对象。同样,翻译主体也没有必要在这种诗歌的译文中,再节外生枝地去建构有别于原来的外指物的意指物。这说明外指性强的诗歌对于欣赏者来说,解读空间很小;对于翻译者来说,转化生成的空间也微乎其微。所以,诗歌语言的外指性越强,翻译主体的介入程度就越低;相反,诗歌语言的内指性越强,其所提供的解读空间就越大,翻译主体的介入程度也就越高。

然而,诗歌语言的外指性和内指性并非势不两立:一首诗歌,即使在外指性极其明显的情况下,仍然会接纳内指性,从而获得更为宽广的审美空间。如果说诗歌的外指物是从语言的结构中被分离出来的言外的“眼中之物”,那么,诗歌的内指物也可以从客体性的审美地位升向主体性的审美地位,成为“心中之物”。这也就是说,“眼中之物”被审美主体内化为“心中之物”。这种内化过程,对于译者这一审美主体来讲,就是其审美体验、审美感应和审美介入,以及贯穿其中的审美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中国艺术样式体现了外指性和内指性的完美结合。譬如绘画,虽然表面上看来具有明确的外指物,但却仍然是一个从“物”、“我”的神遇,再到“物”被“我”化的内化审美过程的结果。郑板桥画竹,尽管有着明确的外指物——竹子,但是画纸上的竹子,是“手中之竹”,而“手中之竹”是从“胸中之竹”而来,这个已经被画家内化过的“胸中之竹”,又是与外指物“眼中之竹”会意后的所获之物。

相比之下,语言的外指性在审美层次上要弱于语言的内指性,但语言的内指性又是从其外指性上升而来。所以,不应把这两种特性割裂开来。为了拓展审美主体的介入空间而一味加强语言的内指性,或者为了讲求客观对应性而拘泥于语言的外指性,两者都不可取。审美主体,特别是翻译主体,需要在诗歌语言的外指物之确指性上寻求可以进行扩大解读空间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的限度内,为了追求诗歌的诗意、诗性和诗质而加强译文的内指性,在语言的外指性和内指性之间建立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其结果是,既能还原原文中内化于作者内心的主体性内容,又可以适当地加入译者的审美主体性内容。如此,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外指信息量趋于平衡,也保证了原文与译文在审美质上的相对平衡。

(五)翻译主体与“语际跨指”

单语文本的意指性往往包含自指性、外指性和内指性。当一个文本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时,语言的这些意指性就自然会被携带到译文文本中去。当然,这种携带并不是将原文中的这些特性原原本本地移植进译文,而是在内容上有减有增,在程度上有削弱或加强。这种变化与翻译的主体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语言的自指性、外指性和内指性特征属于语言意指性的常规特征。由于世界上多种语言的存在,翻译这种语言活动就应运而生。这样,语言就多出了一个意指特性——“跨指性”,也就是跨语指涉的特性。该特性与其他意指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指性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对语言自身的回指;跨指性指的是译入语对译出语的语际指涉,也即将原文中的自指性反映到译文中来。

与语言的外指性相比,跨指也有一个外指对象即原文。但是,某一种语言的外指物一般是一个外在于语言的实体,不管这个实体是具体还是抽象。与内指性相比,跨指性能够影响原文的内指力,使原文内指性的强度发生变化。由于译文比原文多了一个跨指性的意指方向,译者的主体性色彩就比原作者的主体性色彩弱了一些,其可发挥的审美空间相对地窄了一些,因为翻译审美主体的参与和介入,必然会受到原文意指空间的限制,从而失去原作者所拥有的审美创造的自由度。

从整体来看,诗歌的多种意指力之间是一种合力关系,不管是自指力、外指力还是内指力,表面上似乎拥有相同的审美指向。但是,这种审美指向只在文本各种意指力所形成的异向张力关系之中才能实现。因为自指力是指向诗歌语言自身,目的是把对诗歌的外指物和内指对象的注意力拉回到语言本身。所以,自指力、外指力及内指力是异向的,相互在不同的方向施加着对审美的影响。

从自指力到外指力再到内指力,意指力对审美主体性的牵制越弱,审美主体性就越强。意指物越明确,意指力在译文中就越容易被还原,还原度也就越高;相反,由于内指力的主体性很强,审美主体之间的个体性差异也就越明显,意指力就越难以把握,在译文中的还原度就越低。当然,这种相对于原作者的内指内容,虽然还原度低,却为翻译主体的参与和介入敞开了方便之门,译文的翻译主体色彩因此就越浓厚。从还原度上来讲,译文的跨指对象既可以是原文的自指内容,也可以是原文的外指内容或原文的内指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的还原度却依次递减,这也就意味着译文的跨指力在减弱。有意思的是,翻译审美主体的介入力度却相应得到了加强,同时,还削弱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同一性。

结语

诗歌语言的指向性,其先期形态应该是作者的意指意象,它经物化为语言之后就变成了诗歌语言的指向性。意向是人的意向,审美过程中的意向就是审美主体的意向。客体,譬如诗歌文本,是没有意向可言的。所以,以上所探讨的包括外指性、内指性和跨指性在内的诗歌语言的指向性内容,与审美主体的,包括外指意向、内指意向和跨指意向在内的主体意向性内容不同,不能混淆起来。审美主体的意向是主体性的,而语言的意指是客体性的。语言的指向性,不管是自指性、外指性还是内指性,都会在审美过程中,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审美主体的作用产生影响。如果说诗歌语言的意指内容,是影响翻译主体的客体性因素,那么,译文的语言所反映出来的主体意向性特征则是翻译主体发挥其审美介入作用的结果。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网王之舞动的天鹅  妃常为贼:扑倒压寨相公  重生为妃:庶女遮天  凤染君策  妃常妖娆:冥妃倾天下  儒世道皇  风镜之国:海王物语  名门嫡女  绝世邪神  一世情缠半生绝恋  苍崎家的魔法使  王储班:继承规则  至尊太子妃:倾城乱天下  失忆的超级高手  名侦探诸葛亮  非凡保镖  独爱天价暖妻  公主种田也疯狂  因祸得夫:报告师兄我穿越啦  金手指之时间暂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