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典籍之一,其文字简练却意蕴深远,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时光之河,承载着两千多年前的思想智慧。书中所载孔子言行,或论仁之真谛,或谈礼之规范,或述为政之要道,每一句都历经岁月的沉淀,成为后世无数人修身治学、安身立命的准则。然而,在这众多记载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一事,却宛如一块温润玉璧上那道不显眼却引人注目的细纹。它没有“仁者爱人”那般广为人知,也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般深入人心,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圣人并非完美无缺,更让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自身过错时那份罕见的坦荡胸襟。这短短数语的记载,就像一扇被轻轻推开的小窗,透过它,我们不仅能望见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朝堂纷争、礼制崩坏的社会图景,更能清晰看见孔子在“礼”与“情”的拉扯、“言”与“行”的权衡之间的徘徊与坚守。这样一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值得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深意,慢慢思索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一、春秋乱世:陈司败问礼的时代背景
要真正理解“陈司败问礼”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将其置于春秋时期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中。春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结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在西周时期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当时周王朝统治的真实写照。然而,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开始了频繁的兼并战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实则各行其是,争夺霸主地位,周天子沦为了名义上的共主,其权威早已名存实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周以来所确立的礼制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周礼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庶民,每个人都有其对应的礼仪规范,不得僭越。例如,在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天地、社稷,诸侯只能祭祀本国的社稷和名山大川;在礼仪仪式方面,天子举行宴会时用“八佾”之舞(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卿大夫用“四佾”(十六人),士用“二佾”(四人)。然而,到了春秋时期,这些礼制规范被不断打破。诸侯们纷纷僭用天子之礼,如鲁国的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对此愤怒地指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各国国君在婚姻、丧葬等方面也屡屡违背周礼,鲁昭公“取于吴,为同姓”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陈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北部一带,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国。由于地处中原地区,陈国深受周礼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处于各大诸侯国争夺的夹缝之中,其政治立场和外交态度往往受到周边大国的影响。陈司败作为陈国负责司法的官员,其职责不仅包括处理国内的司法案件,维护社会秩序,还可能涉及到对各国政治动态和礼制遵守情况的关注。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的交往不仅看重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也注重对方是否遵守礼制,因为礼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政治秩序。陈司败对鲁昭公是否知礼的关注,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好奇,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外交氛围密切相关。
鲁国作为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是周公旦的封地,一直以来被视为周礼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周礼尽在鲁矣”这句话便是对鲁国在周礼传承方面地位的最好诠释。鲁国在春秋时期虽然不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但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传统,在诸侯各国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鲁昭公作为鲁国的国君,其言行举止不仅代表着鲁国的形象,也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周礼传承的风向标。因此,当鲁昭公出现“取于吴,为同姓”这样明显违礼的行为时,自然会引起其他诸侯国官员的关注和议论,陈司败向孔子询问鲁昭公是否知礼,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氛围下发生的。
二、人物解析:陈司败、孔子与鲁昭公的角色定位
(一)陈司败:坚守礼制的司法官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关于陈司败的具体身份和生平,历史记载较为简略,我们仅能从《论语》中的这一段记载以及少量其他文献资料中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司败”是春秋时期陈国、楚国等诸侯国设置的官职,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司寇”,主要负责掌管司法、刑狱等事务,是维护国家法律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官员。从陈司败在“问礼”事件中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位对周礼有着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的人,同时也是一位敢于直言、公正无私的官员。
首先,陈司败对周礼的理解十分透彻。他明确指出鲁昭公“取于吴,为同姓”是违礼之举,并且引用“君子不党”的原则来质疑孔子的回答,这表明他对周礼中的婚姻制度和君子行为规范有着清晰的认识。“同姓不婚”作为周礼中婚姻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陈司败能够准确地指出鲁昭公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说明他对周礼的研究和掌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其次,陈司败具有敢于直言、不避权贵的品质。孔子在当时已经是一位闻名诸侯各国的学者和思想家,拥有众多弟子,其影响力不容忽视。而鲁昭公作为鲁国的国君,是一方诸侯,地位尊贵。陈司败在面对孔子这样的知名学者,并且涉及到其他诸侯国国君的问题时,没有选择回避或迎合,而是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批评,指出孔子回答中的矛盾之处,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得的。
再者,陈司败表现出了公正无私的品格。他并没有因为孔子是鲁国人,或者因为鲁昭公是鲁国的国君而有所偏袒,而是从周礼的客观标准出发,对鲁昭公的行为和孔子的回答进行评判。他认为“君子不党”,君子应当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不应该因为个人的同乡之情、君臣之谊而违背礼制和原则。陈司败的这种公正无私的品格,正是一位优秀司法官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反映了他对周礼中“公正”理念的坚守。
(二)孔子:在礼与情中徘徊的思想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宣扬“仁”的思想,周游列国,广收弟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在“陈司败问礼”事件中,孔子的表现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特质,他既有着对周礼的执着追求,又难以完全摆脱个人情感和现实环境的影响。
孔子对周礼的执着追求是其一生的核心信仰和行为准则。他自幼就对周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周礼的规范。他成年后,更是将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重要主张,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周礼的规范,才能实现“仁”的境界,进而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都会向当地的统治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他们能够采用自己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恢复周礼的秩序。
然而,在“陈司败问礼”事件中,孔子却因为个人情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回答陈司败的问题时出现了偏差。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孔子作为鲁国人,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鲁国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早年生活和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他对鲁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眷恋。鲁昭公作为鲁国的国君,虽然在政治上并无太多建树,甚至还存在违礼之举,但在孔子的心中,他仍然是鲁国的象征,是自己的君主。出于对鲁国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尊重,孔子不愿意在异国官员面前直接指责鲁昭公的过错,以免损害鲁国的形象和君主的尊严。
从现实因素来看,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虽然已经不如西周时期那般严格,但“君为臣纲”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作为臣子,应当对君主保持尊重和忠诚,这是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如果孔子在公开场合直接指出鲁昭公的违礼行为,很可能会被视为“以下犯上”,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还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鲁国的地位和未来的政治发展。此外,孔子当时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被任何一个诸侯国的统治者所采纳,他仍然处于四处奔波、寻求机遇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自身和弟子们的影响,避免因为一时的直言而给自己和弟子们带来不利后果。
(三)鲁昭公:权力旁落的悲情君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鲁昭公,名裯,是鲁国的第二十四位国君,在位共计三十二年(公元前542年—公元前510年)。他在位期间,鲁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复杂,政权实际上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大夫所掌控,即所谓的“三桓专鲁”。鲁昭公虽然名义上是鲁国的国君,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少实权,是一位典型的权力旁落的君主,其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
鲁昭公即位之初,就面临着“三桓”势力强大的局面。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都是鲁国的贵族世家,其祖先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经过数代的发展,三家的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鲁昭公试图削弱“三桓”的势力,恢复自己的君主权力,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军事力量,其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因为与季孙氏发生矛盾,率领军队攻打季孙氏,但在叔孙氏和孟孙氏的联合支持下,季孙氏最终打败了鲁昭公的军队。鲁昭公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在齐国、晋国等地居住,直到公元前510年在晋国的乾侯去世,始终未能回到鲁国。
鲁昭公“取于吴,为同姓”的违礼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政治失意和内心苦闷的反映。作为一位国君,他本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国家,但实际上却处处受到“三桓”的制约,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种情况下,鲁昭公可能会通过一些违礼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苦闷,或者试图通过与吴国联姻来寻求外部的支持,以增强自己对抗“三桓”的力量。然而,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违背了周礼,遭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批评和指责,进一步损害了自己和鲁国的形象。
从个人性格来看,鲁昭公缺乏作为一位君主所应具备的果断和智慧。他在处理与“三桓”的关系时,往往优柔寡断,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例如,在攻打季孙氏之前,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叔孙氏和孟孙氏可能会对季孙氏提供支持,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此外,鲁昭公还比较贪图享乐,生活奢侈,这也引起了鲁国百姓和贵族的不满,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鲁昭公的一生,是春秋时期许多权力旁落的诸侯国君的缩影。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诸侯国君的权力不断被卿大夫所侵蚀,“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鲁昭公虽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由于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未能成功,只能在流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他的悲剧命运,不仅反映了当时鲁国政治局势的混乱,也折射出了春秋时期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三、“礼”的内涵:从西周礼制到孔子的礼学思想
要深入理解“陈司败问礼”事件中各方的观点和行为,就必须对“礼”的内涵有清晰的认识。“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变。从西周时期的礼制到孔子的礼学思想,“礼”不仅是一套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一)西周礼制: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体系
西周时期的礼制是在周公旦制礼作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社会规范体系,其核心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西周的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庶民,每个阶层都有其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而礼制则为这种等级制度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仪式保障。
在政治方面,西周礼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祭祀、朝聘、会盟、军事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例如,在祭祀礼仪中,天子可以祭祀天地、社稷、先王等最高等级的神灵,诸侯只能祭祀本国的社稷和先王,卿大夫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祭祀时所使用的礼器、祭品、乐舞等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得僭越。在朝聘礼仪中,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朝见诸侯等都有固定的程序和礼仪,通过这些礼仪来体现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和政治秩序。
在经济方面,西周礼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在土地占有、赋税征收、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天子拥有全国的土地所有权,诸侯和卿大夫只能通过天子的分封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需要向天子缴纳贡赋。不同等级的贵族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奴隶数量、手工业作坊的规模等也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随意扩大。
在社会伦理方面,西周礼制强调“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即强调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友爱兄弟,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秩序;“尊尊”即强调等级关系的高低贵贱,要求人们尊敬上级、服从权威,维护社会的政治秩序。在婚姻制度方面,“同姓不婚”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不仅有利于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带来的遗传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异姓诸侯联姻,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维护了宗法制度和国家的统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西周礼制的实施,对于维护西周时期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明确的等级规范和仪式要求,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准则,从而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西周礼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各种礼仪仪式,将周王朝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等传递给后代,形成了独特的周文化传统。
(二)孔子的礼学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西周时期的礼制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对传统的礼制进行了反思和改造,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礼学思想,将“礼”从一套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孔子认为,“礼”的本质在于“仁”,“仁”是“礼”的内在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只有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周礼的规范,才能实现“仁”的境界。在这里,孔子强调的不仅仅是对礼仪形式的遵守,更重要的是对“仁”的道德观念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的内在品德,仅仅是形式上遵守礼仪,那么这种遵守是没有意义的,也是虚假的。例如,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他遵守礼仪、欣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还强调“礼”的实践性和普遍性。他认为,“礼”不仅仅是贵族阶层的行为规范,而是适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准则。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通过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可以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秩序。他不仅要求自己的弟子遵守“礼”的规范,还积极向社会各个阶层传播“礼”的思想,希望能够通过“礼”的教化,让每个人都成为有道德、守秩序的人。例如,孔子在回答弟子颜渊问“仁”时,就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将“礼”作为人们言行举止的基本准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
此外,孔子还对“礼”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丰富,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西周时期的礼制主要是为了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和等级制度,而孔子则将“礼”与“仁”相结合,赋予了“礼”更多的道德内涵和人文关怀。他认为,“礼”不仅要体现等级差异,更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例如,在丧葬礼仪方面,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认为丧葬礼仪的核心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而不是过分追求礼仪形式的完备。这种注重情感表达、强调人文关怀的礼学思想,对后世的丧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礼学思想不仅是对西周礼制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回应。他希望通过恢复和改造“礼”,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虽然孔子的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实现,但他的礼学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过”的辨析:孔子过错的本质与意义
在“陈司败问礼”事件中,孔子称鲁昭公“知礼”,这一回答被陈司败指出存在过错。那么,孔子的这一过错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过错?这一过错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孔子的过错进行深入的辨析。
(一)孔子过错的性质:情感与原则的冲突
从表面上看,孔子的过错是在回答陈司败的问题时,没有客观公正地指出鲁昭公的违礼行为,反而称其“知礼”,这似乎是一种“偏袒”或“失实”的过错。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孔子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一过错实际上是情感与原则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一种“情有可原”的过错。
如前所述,孔子作为鲁国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君主有着深厚的感情。鲁昭公虽然存在违礼之举,但他毕竟是鲁国的国君,是孔子的君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臣子对君主保持尊重和忠诚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孔子不愿意在异国官员面前直接指责鲁昭公的过错,以免损害鲁国的形象和君主的尊严,这种情感上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过错并非出于恶意或自私的目的,而是源于对祖国和君主的热爱与尊重,是一种情感驱动下的行为偏差。
然而,从原则层面来看,孔子的这一回答确实违背了他自己所倡导的“礼”的原则和“君子不党”的行为规范。孔子一生致力于宣扬周礼,强调“礼”是衡量一切言行的客观标准,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礼”的规范,不应该因为个人的情感或私利而有所动摇和妥协。同时,孔子也强调“君子不党”,认为君子应当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人,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而孔子称鲁昭公“知礼”的回答,却因为个人的乡国之情和君臣之谊,对鲁昭公的违礼行为进行了隐瞒和美化,这显然与他所倡导的“礼”的原则和“君子不党”的行为规范相违背,是一种原则层面的过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孔子的过错本质上是情感与原则之间冲突的结果。在面对祖国和君主的情感与“礼”的原则和“君子不党”的行为规范之间的矛盾时,孔子未能很好地平衡二者的关系,最终因为情感的影响而在原则层面出现了偏差,做出了不够客观公正的回答。
(二)孔子过错的意义:自我反思与品德提升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阵云高:英雄寂寞 政道问鼎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我拒绝嫁给校草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半世浮沉一世梦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风吹骨响 重生之母盼女福 费土旧士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洪荒之人掌天地 穿越1960 食光记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陷入爱 海疆共明月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